脚下的路,不是路,每条路都有它的故事。
曾经认西藏的公路,就是中国最难修的路。其实也没错,如果按地质构造,的确是。但如果按时代背景。那位于云南西部的这条公路,才是中国最难修的路。
它叫滇缅公路,1937年,随着当时中国沿海口岸被日本占领,海外物资无法运送到国内,一条从云南昆明通往缅甸腊戌,全长1453公里的公路,开始修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修路的人是来自于云南的十几个民族,他们并不是年轻力壮的男人,而是妇女,儿童,还有老人。在饥饿与疼痛中,将泪水和鲜血铺洒在这条公路上。
在腾冲的纪念馆里,有当时的照片。少数民族的妇女,身上背着幼童,开凿石头。在艰难地条件下,本来预计三年完成的工程,居然在9个月后就能顺利通车,但如此神速的进程,让这条公路,平均每修一公里,就有5到6个人牺牲。
这不仅是一条用手指抠出来的公路,也是一条用血肉筑起来的生命之路。它除了叫滇缅公路,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妇孺公路。如果你有机会到这里旅行,被忘了听听车轮下咯吱咯吱的声音,那是为这条公路捐躯者的白骨。你也不用感到害怕。因为今天后辈安宁的生活,他们是开心的。
战争已经结束几十年了,车辆把尘埃一遍遍的洒落在这条公路上,那些断壁残垣,战壕堡垒,无情的岁月已经让他们逐渐风化,但仍然在路边依稀可见,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去,提醒着我们不忘历史,记住英雄。
滇西这片土地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多么气壮山河,多么悲壮凄美。十万青年,实际就是十万二十岁左右,甚至只有十五六岁的青年。在腾冲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娃娃兵石像身上穿的军装已经盖过了膝盖。
这一次长达3年多的出国作战,有20万远征青年永远长眠于异国他乡,而少部分活下来的人,也因为抗战胜利后那段特殊的日子,没有能够回家,没有回到曾经远赴千里,用生命守卫的祖国,只能像流星一样,散落在缅甸,靠救济和拾荒为生。
直到21世纪,祖国开始寻找他们。那些年过古稀的老兵和已经故去的英灵。他们的身影开始陆续出现,在抗战79周年的天安门,在远征军战役遗址,以及远在他乡的缅甸和印度。穿越野人山,松山会战,强渡怒江。如果没有先辈的浴血奋战,也许时间,在那一刻,就停止了。
抗战14年,那段日子实在太过于艰辛,我们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亲身经历,但作为一名华夏儿女,作为他们的后人,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我们怎么敢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