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日,全国农产品加工院所长齐聚安徽合肥,深入探讨如何加快农产品绿色加工技术创新的有效措施和成果推介,为转变长三角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内生动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中国农科院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研究员做了大会主旨报告“未来加工 加工未来”。本次座谈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办,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处处长杨亚明介绍,目前安徽省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加工强县(市区)、强园、强企。全省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3个,数量由全国第10位跃居第6位。2022年,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6万亿元,增长12.9%,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8年的2.1:1提高到2.55:1。产业融合更趋紧密。开展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融合项目创建,聚焦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2023新增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皖北大豆、沿淮糯稻)、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涡阳县、望江县)、8个国家级产业强镇。产业发展更具活力。预制菜产业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新风口、新赛道。专家预测,2026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元。研究制定《安徽省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支持各地发展徽州臭鳜鱼、淮南牛肉汤、符离集烧鸡等预制菜产业。2022年,全省预制菜产业产值720亿元,同比增长15%。在发展的同时,该省加工业也有较为明显的短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产品品牌价值不高。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比山东、河南、江苏分别低3.5、2.5、2个百分点。粮食产业方面,安徽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4位,但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30%,加工转化率仅为60%。生猪产业方面,猪肉深加工比例不足20%,缺少规模大、带动辐射能力强的食品加工企业。全省农业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围绕十大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全国农产品加工院所长座谈会围绕“未来加工 加工未来”,谋划加工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协同创新,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技术转型升级合作交流平台。将有助于发挥全国农产品加工科研院所的科技引领,创新技术发展、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成果转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安徽省农科院院长徐义流表示,进入新时代,该院把粮食安全、菜篮子安全、生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这几年集中精力,主要建设一室、二院、三系、四库工程。 当前,安徽正处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安徽省委省政府把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旗帜性抓手,在农业农村工作方面,同步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农业强省建设和乡村振兴,对农业科技需求十分迫切。安徽是粮食、畜禽、水产、果蔬、茶叶等农产品生产大省,但产业化水平比河南、山东等兄弟省份要差出一截,仅粮食,每年就有200亿斤原粮调出,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较低。提高以加工为核心的产业化水平是农业强省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希望借此次会议机会,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技术研发、装备创制、中试熟化、示范应用等创新转化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与会嘉宾围绕重塑农产品加工学科体系,助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了深入交流。本次会议得到了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关心指导,受到了各农产品加工相关院所的大力支持。